弦樂社音樂教室

有音樂家的介紹,底下有一些名曲......請看官慢用......

韋瓦第

巴哈

韓德爾

莫札特

貝多芬

舒伯特

孟德爾頌

舒曼

蕭邦

柴可夫斯基

韋瓦第

近幾十年來一個值得注意的音樂趨勢,就是巴洛克音樂漸受重視。許多被忽視已久的音樂家及其作品,又再度成為受到大家的注意。其中最戲劇化的,大概就是韋瓦第了,他一生中共寫了450首協奏曲,49首歌劇和許多的清唱劇、神劇和宗教歌曲,其中「四季」小提琴協奏曲,更是其獨步古今的曠世巨構,在協奏曲的地位猶如「命運」之於交響樂,無怪乎被譽為「協奏曲之父」。

早年學習與發展

韋瓦第誕生於威尼斯,他的父親是個教堂的提琴手,因此他對宗教和音樂的素養很可能來自他的父親。在他25歲的時候,還曾經接受神職去當神父。不過,這位紅髮神父的任期並不長,他只維持了二年就放棄了,專心於他的音樂創作中。之後便接受了琵亞塔收養院的教職工作,開始了他風光的音樂生涯。

女子樂團

曾經有人做過一個統計,十七世紀的威尼斯,是個色情泛濫的都市。都市中娼妓的人口,甚至大於其他女性人口的總和。琵亞塔收養院,就是一個收養孤女的機構,並聘請優秀的音樂家教導她們音樂課程,好讓她們有謀生技能,韋瓦第便是在這裡擔任收養所樂團的指揮、作曲家和音樂教師的工作。?

當時全威尼斯這樣的收養院共有四所。由於韋瓦第的努力,琵亞塔是最受歡迎的樂團。每當這個樂團發表的時候,總是吸引許多的觀眾前來聆聽。韋瓦第也曾帶領著樂團到歐洲各大都市旅行演出,其優美、創新的曲風,更是收到廣大的回響,風靡了整個歐洲。?

為了讓樂團每個禮拜都有新曲子發表,韋瓦第無時無刻不在創作曲子,這也造就他的四百多首曲子的產量。他並沒有發明協奏曲或是標題音樂,但協奏曲會發展成兩個較快樂章夾著一個慢板樂章的型式,他可說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此外,他也讓標題音樂達到前所未有的崇高境界。

淒涼的晚年

1737年,韋瓦第準備到費拉拉演出一部他的歌劇,但教會以他和歌手安娜可能有染,以及他是個不主持彌撤的教士為由,禁止他前往訪問。

也許是禁令的影響,或者是威尼斯人已不再喜歡他的音樂,從此他的聲望便逐漸走下坡。1740年,他不甘遭受冷落,前往維也納投靠極為賞識他的查理四世,但沒想到查理四世已經過世了。1741年,他窮困地客死維也納,被葬在乞丐的亂葬穴中,享年六十三歲。

四季」小提琴協奏曲(The Four Seasons)

春,Spring
夏,Summer
秋,Autumn
冬,Winter

top

巴哈

巴哈,德國風琴演奏家,作曲家。1685年3月21日生於德國愛森納,1750年7月28日逝於萊比錫。有人說,巴哈在音樂史上的出現,就如在燦爛星空中,光芒四射的北極星一般,指引著後世創作上的清晰途徑。時至今日,他的許多作品仍受到世人的喜愛。?

早年的學習發展?

巴哈的音樂生涯其來有自,他的家族是個音樂世家,一共沿續了七代,而J.S.巴哈是其中第五代,據統計,1700年左右,全德國就有三十位姓巴哈的音樂家,可見巴哈家族的音樂天賦。?

1695年,巴哈10歲時成為孤兒,於是離開家鄉到奧爾德魯夫投靠長兄。1700年轉往呂內堡進入聖邁可教堂附設的特別學校就讀,1702年離開。他早期的音樂教育和作曲技巧,除了來自父親和兄長的教導外,很有可能是來自聖邁可的圖書館自習而來。?

1703之後四年相繼擔任聖包尼法斯教堂、聖布勒修斯教堂的管風琴師,並在1707年與遠房堂姊妹巴巴拉結婚,育有七子,只有三人存活,其中二人成為傑出的作曲家。?

威馬時期和科騰時期(宮廷音樂家)?

1708年到1717年在威馬先後擔任宮廷風琴師、室內音樂家,樂隊首席。在此時期他創作了許多的管風琴曲如「C小調幻想與賦格」「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等如今為人所熟悉的曲子。在這一段時間,他接觸韋瓦第等新義大利音樂,學到了他們的形式和優美的曲調。?

1717年至1723年受聘於科騰公爵,擔任宮廷管弦樂團指揮。在此巴哈寫下他大多數的奏鳴曲、協奏曲及四套弦樂組曲(其中第三套包含著名的「G弦之歌」)和「布蘭登堡協奏曲」。此外如「半音階幻想曲及賦格」「十二平均律鋼琴曲第一集」亦在此時期完成。?

1720年巴巴拉去世,1721年巴哈和鄔爾肯(Anna Magdalena Wulcken)結婚,育有十三子,其中一位成為重要的作曲家及宮廷音樂家。?

萊比錫時期(教會音樂家)?

1723年到1750年逝世為止,巴哈到萊比錫的聖湯瑪士教堂擔任樂長。因為他幾乎必須為每一個星期天和聖日作曲,所以巴哈在這個職務上做了兩百多首清唱劇,除此之外上有一些風琴曲和奏鳴曲,但此時期巴哈最重要的作品是「馬太受難曲」、「十二平均律鋼琴曲第二集」。?

1750年,巴哈因視力不佳而接受眼科手術,不料術後竟使得病情加劇(大概是感染吧),同年七月,這位偉大的音樂之父便過世了。

 


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BWV1041)?
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BWV1042)?
d小調雙小提琴協奏曲 (BWV1043)?
G弦之歌
d小調觸技與賦格曲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第一首 (BWV1007)
1.Prelude 2.Allemande 3.Courante 4.Sarabande 5.Menuet 6.Gigue

第二首 (BWV1008)
1.Prelude 2.Allemande 3.Courante 4.Sarabande 5.Menuet 6.Gigue

第三首 (BWV1009)
1.Prelude 2.Allemande 3.Courante 4.Sarabande 5.Bouree 6.Gigue

第四首 (BWV1010)
1.Prelude 2.Allemande 3.Courante 4.Sarabande 5.Bouree 6.Gigue

第五首 (BWV1011)
1.Prelude 2.Allemande 3.Courante 4.Sarabande 5.Gavotte 6.Gigue

第六首 (BWV1012)
1.Prelude 2.Allemande 3.Courante 4.Sarabande 5.Gavotte 6.Gigue
布蘭登堡協奏曲
第一首 (BWV1046)
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第四樂章
第二首 (BWV1047)
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第三首 (BWV1048)
第四首 (BWV1049)
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第五首 (BWV1050)
第六首 (BWV1051)

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top

韓德爾

德國作曲家。1685年2月23日生於德國哈勒,1759年4月14日病逝英國倫敦。

早年的學習與發展

韓德爾自幼喜好音樂,年僅7歲即能演奏風琴,並贏得郡公爵的讚賞,於是勸服其父送小韓德爾學習音樂。於是在韓德爾在11歲那年便能寫作教會音樂和奏鳴曲。12歲那年即取得風琴師資格。及長,到義大利各地遊歷,並與史卡拉第等人結識並對歌劇的認識大增。

1712年後韓德爾定居倫敦,熱心推廣義大利式歌劇,在倫敦引起一陣歌劇風潮。作品之中以「賽爾西」(Xerse)最為著名。但是他的歌劇只是在表現合適的旋律與節奏,炫耀歌手美好的嗓子,因此高潮一過便被束諸高閣。

成功的神劇作品

當人們對歌劇的新鮮感消失之後,韓德爾的歌劇院生意變逐漸清淡,韓德爾只好轉而潛心寫作神劇。先後完成「彌賽亞」、「所羅門」、「馬卡布斯的猶大」等作品。尤其是「彌賽亞」的演出極為成功,使韓德爾成為英國最受歡迎的作曲家。韓德爾的神具有許多歌劇的特點,如:有抒情調、朗誦調與合唱,但完全取材自聖經。

除歌劇、神劇之外,韓德爾也寫作大鍵琴組曲、風琴協奏曲及弦樂曲。他的弦樂曲多半採取大協奏曲的方式,各部輪換獨奏。有早期完成的「水上音樂」、1749年完成的「皇家煙火」。

結語

巴哈、韓德爾、史卡拉第皆出生於1685年。巴哈嚴謹的對位,過於拘泥傳統;史卡拉第的獨特合聲對當時而言又過於前衛。只有韓德爾,巧妙融合了古老歐洲的技巧與新英格蘭的口味,道出了巴洛克晚期的新聲。

神劇 "彌賽亞" (Messiah)

序曲
哈里路亞
歌劇 " 賽爾西" (Xerse)
Largo
水上音樂組曲 (Water Music)

皇家煙火組曲 (Royal Fireworks)

序曲
La Rejouissance

top

莫札特

在古典音樂的世界中,莫札特是大家公認的天才,他記憶力驚人,鋼琴的技藝更是高超,但無論他晚年的生活多麼困苦,他的作品總是那麼純淨無暇,充滿了歡樂的氣氛,即使是後代的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也尊稱他為「音樂的救世主」。?

音樂神童?

莫札特的父親是個出名的作曲家和小提家,從小莫札特便在父親的調教下展露出他的音樂天賦,三歲學琴、五歲開始創作音樂、六歲就和姊姊在德瑞薩女皇御前演奏,也開始了他和父親以及姊姊的歐洲巡迴演出,小莫札特在各大城市中演奏大鍵琴、小提琴以及風琴,也常即席視譜演出一些高難度的音樂,非常受到觀眾們的喜愛。?

閃亮的青年?

隨著莫札特年齡的日漸增長,人們對他天才的興趣也日漸下降,但他的巡迴演出仍持續到23歲,這段旅行,讓他有機會去接觸各國的音樂語言和風格,並汲取其精華,他高超的記憶力,更讓他吸收其他音樂家的特點,使得他的音樂,可說是當時歐洲所有音樂的綜合,經過他的音樂心靈淨化,再自成一格。?

他八歲時寫了第一首交響曲、十二歲時創作了第一部歌劇,十四歲便親自指揮這部歌劇達二十次之多,十五歲時受聘為薩爾斯堡大主教的宮廷樂團首席,開始了他一連串的創作,二十四歲創作他第一部成熟的歌劇(Idomeneo),但才因為他的外務太多,而在歌劇完成的第二年,便被迫離職了。?

淒涼的晚年?

1782年,莫札特與康士坦莎•韋伯(Canstanza Weber)小姐於維也納結婚,在初期,由於莫札特不斷有優秀的作品出爐,他們的生活並不虞匱乏,他的許多著名作品也在這時候完成,並且,他在這裡認識了海頓,彼此有著深厚的友誼,這從一向作曲信手拈來的莫札特,在他六首名為「獻給海頓」的弦樂四重奏手稿竟然有無數的修改可以看出,而海頓也曾在莫札特的父親面前說:「在上帝的面前,我誠懇告訴您,莫札特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作曲家。」?

但由於夫妻二人的理財不當,加上當時奧國對土耳其宣戰,社會經濟緊縮,演出收入大減,二人的生活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莫札特時常心情不佳,但始終沒有將這種情緒表現在他的作品中,他的健康情形也每況愈下,1791年,一位陌生人來請他寫作「安魂曲」時,莫札持把他當成是地獄來的使者,認為自己將不久人世,他說:「我必須要完成我的葬曲。」同年十二月,便因風濕熱逝世,享年三十五歲。?

至於莫札特是不是如我們所熟知的,死後被葬在城外的公墓,無人送葬、連墓地都無人知曉,倒是另當別論,據考証,為了減少喪葬的奢靡和維護環境衛生,當時的法律規定,必須於夜間維也納市民葬於城外的公墓中,莫札特的葬禮不但有多位人士參加,九天後更有盛大的追思禮拜在布拉格市舉行,也不枉他對古典音樂的貢獻了。

室內樂

小夜曲 K.525
嬉遊曲 K.138 第一樂章
弦樂四重奏 K.387-「獻給海頓」
第二十號鋼琴協奏曲 K.466 第二樂章(浪漫曲)
長笛協奏曲 K.313 第二樂章
歌劇序曲
魔笛
費加洛婚禮
交響曲

第三十九號交響曲 K.543 第四樂章
第四十號交響曲 K.550 第一樂章
第四十一號交響曲 K.551「朱彼特」 第三樂章

top

貝多芬

多芬。德國作曲家。1770年12月16日,生於波昂;1827年3月26日,逝於維也納。

早年的學習與發展

貝多芬四歲時就被迫練習樂器;八歲開音樂會;十一歲起隨宮廷風琴師尼菲學習。尼菲看出貝多芬有創作天才,因此不斷地鼓勵他、幫助他。

當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喊的陣天價響的時候,貝多芬來到音樂之都維也納。當時風行的理想主義主張:人應該身體力行發揮人性的潛力,救贖自己。貝多芬不由自主被這些思想所吸引。於是浪漫主義早期的思想,和貝多芬心靈中的樂音結合成震撼人心的音樂。

海得堡遺書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第一個十年裡,獲得極高的成就。可惜二十八歲開始耳聾,最後終於完全聾掉。此事曾對貝多芬造成不小的打擊,甚至一度想到輕生,而留下著名的「海得堡遺書」。但貝多芬最後仍沒被命運所擊倒。

開創音樂新風貌

在與外界聲音隔絕之後,貝多芬開始用"心"來作曲。而這時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帶給了歐洲自由平等的觀念。於是貝多芬由於失聰的心歷路程加上這個啟示,他的作品跨入另一個新的境界。原有貴族式的典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強烈的熱情與波濤洶湧的情感。曲子的力度對比加大、音域的距離加寬、和絃的連接脫離古典的範疇。使音樂從古典樂派的傳統之中解放出來,開創出另一種嶄新風貌。

第五號交響曲--命運(李斯特改編鋼琴版) 第一樂章
第六號交響曲--田園
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第四樂章

第九號交響曲--合唱(李斯特改編鋼琴版) 第四樂章

給愛莉絲(1)

給愛莉絲(2)

月光(1)

月光(2)

月光(3)

月光(4)

綺想輪旋曲

top

舒伯特

伯特,奧國作曲家。一七九七年一月三十一日生於維也納;一八二八年十一月十九日歿於維也納。

早年的學習與發展

舒伯特的家境很貧窮,其父是摩拉維亞農民出身,曾在維也納郊區利西騰塔爾(Lichtenthal)任小學教師。而舒伯特最初的音樂印象是來自其父兄們的室內音樂課。他的一位兄長斐迪南(Ferdinand)後來以教堂音樂作曲家而甚為知名。舒伯特在家中接受他最初的音樂教育。六歲時開始上鋼琴課;八歲上小提琴課,隨後舒伯特受教於教區唱詩班的指揮霍爾澤(Michael Holzer)學習唱歌與音樂理論;十一歲時便在教區教堂唱歌並演奏小提琴。

一八零八年十月,舒伯特被送往維也納一所附設於宮廷的寄宿學校康維特市學校,一方面學習其他的音樂課程;一方面充當唱詩班歌手。在這段期間舒伯特寫了若干作品,包括他的第一首歌曲《克拉斯格的悲歌》。一八一三年,舒伯特十六七歲時,由於變聲無法繼續在唱詩班唱高音部而不得不離開康維特市學校。之後就讀師範學校,而後至其父教書的一所學校擔任教員。此時他開始利用閒暇時間狂熱地進行作曲。此時期他最著名的作品有《紡車旁的格雷琴》和《魔王》等。

得意時期

一八一六年,經由一位名叫紹貝爾(Franz von Schober)的朋友的介紹,與男中音歌唱家福格爾(John Michael Vogl)結識。舒伯特的歌曲經由福格爾的演唱很快的傳遍整個維也納。

在一八一八年夏及一八二四年,舒伯特受僱於埃斯特哈其伯爵。在他的匈牙利鄉間別墅當音樂教師。舒伯特對匈牙利民間音樂和吉普賽曲調的熱忱自此開始。於是產生了《匈牙利姑娘嬉遊曲》。這段時期完成的作品還有著名的《鱒魚》和B小調第八號交響曲《未完成》。

創作不受影響的晚年

從一八二三年開始,舒伯特的健康每下愈況。而在一八二七年初舒伯特的偶像貝多芬逝世,使他遭受嚴重的打擊。在貝多芬去世的前一星期舒伯特曾面見貝多芬,但也是唯一的一次。雖然健康情形不佳且遭受打擊,但舒伯特的創造力卻很少受到疾病和貧困處境的影響。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仍寫出許多作品如:《天鵝之歌》C大調弦樂五重奏《米立安斯即興歌》等。

一八二八年十月,舒伯特得了傷寒,十一月逝世於維也納。遵其意葬於瓦林墓地貝多芬近旁。六十年後與貝多芬一起移葬於維也納中央墓地。

第8號交響曲, D.849--"未完成"

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聖母頌
菩提樹
軍隊進行曲(頒獎樂)
鱒魚五重奏(李斯特改編鋼琴版本)
"魔王"(李斯特改編鋼琴版本)
"迷孃"

top

孟德爾頌

德爾頌,德國作曲家。1809年2月3日生於德國漢堡;1847年11月4日逝於萊比錫。歷史上的名作曲家的出身大半窮困,但孟德爾頌則例外。孟德爾頌的祖父是德國名哲學家兼文學家;父親是德國漢堡的銀行家。不論出生環境、家庭生活或是事業成就,都是一帆風順。

早年的學習與發展

孟德爾頌幼年即隨幾位有名望的鋼琴家、作曲家、小提琴家學習音樂課程。在九歲時就首次登台;演出十一歲時進入柏林聲樂學院並開始作曲。在他十七歲時即寫出至今為人所熟知的作品,如:為莎士比亞作品《仲夏夜之夢》所創作的序曲。

馬太受難曲

1827年孟德爾頌19歲,這一年,他根據歌德的兩首詩譜寫出《平靜的海洋與幸運的航行》,並在朋友男中音德佛里安(Philip Edward Devrient)的幫助之下,開始著手準備至1750年巴哈逝世後,聲樂學院第一次《馬太受難曲》的演出。翌年這項演出使巴哈的聲譽鵲起,使世人了解巴哈的偉大,並進而掀起一股研究巴洛克音樂的風潮。同年孟德爾頌首次與倫敦交響樂學會合作,在倫敦首次登台指揮其作品《C小調第一號交響曲》。自此之後他在倫敦的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之聲望持久不衰。

名滿天下

在1831年年底及1832年年初,孟德爾頌出訪巴黎,並與蕭邦、李斯特結識。返英之後,完成在1830年即譜出草稿的《芬加爾洞窟序曲》。1835年,孟德爾頌出任杜塞爾多夫的下萊茵音樂節指揮,並且暫居該地。此時他開始創作神劇《聖保羅》(於1836年完成並演出)。1837年與任雷諾小姐(Cecile Charlotte Sophia Jeanrenaud)結婚,婚姻美滿,育有三子二女。

1842年完成交響曲《蘇格蘭》。這首曲子在倫敦演出時,孟德爾頌受召入白金漢宮,備受維多利亞女王及愛德華王子的恩寵。在返德之後前往萊比錫,與舒曼及其他音樂家一同創辦一所音樂學院。在這段期間孟德爾頌接受普魯士的威廉四世(Frederic William IV)的委託,為拉辛(Racine)的《阿達利》、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等創作戲劇配樂。

英年早逝

1846年,孟德爾頌的健康開始出現問題,但他仍孜孜不倦的從事創作。次年其姐逝世,使孟德爾頌悲痛不已,並導致健康惡化。為了調養身體,他前往瑞士,並完成最後作品《F小調第六號弦樂四重奏》。返回萊比錫之後不久便逝世,享年未及三十八歲。在所有的一流作曲家之中,僅只莫札特及舒伯特比他早逝。

 

仲夏夜之夢

序曲
夜曲
結婚進行曲
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
第一樂章
第四樂章
小提琴協奏曲, op.64
第一樂章(Allegro molto appasionato)
第二樂章(Andante)
第三樂章(Allegro molto vivace)

芬加爾洞窟序曲

top

舒曼

曼,德國作曲家。1810年6月29日生於德國薩克森的茨維考;1856年7月29日逝於波昂附近的安德尼西的一所瘋人院。

早年的學習與發展

舒曼的父親是位作家兼書店老闆,在茨維考創辦印刷廠。這樣的環境使舒曼很早就與文學接觸,進而對舒曼的音樂和散文寫作產生重要影響。舒曼大約在六歲時開始上鋼琴課,但直到十歲時,在聽了當時偉大鋼琴家莫舍勒茲(Ignaz Moscheles)的音樂會之後才引發了他對音樂投注全部心力的興趣,隨後開始著手作曲。

結識克拉拉

1828年舒曼19歲,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考試,並照著母親的期望進入萊比錫大學研讀法律,但並未認真上課,反而消磨無數的時光與朋友們討論藝術與人生。並且模仿名作家保羅(Jean Paul)的風格,來寫詩作曲。在此同時舒曼也開始聽舒伯特的歌曲,並成為舒伯特音樂的終生提倡者。而在1828年到1829年間,舒曼在當時的名鋼琴師威克(Friedrich Wieck)門下學習鋼琴,並結識當時其年僅9歲女兒克拉拉(Clara)。

深信音樂為其終身的工作

舒曼與法律的短暫接觸,使他深信音樂應是其終身的工作。他發現自己於鋼琴上的即興作曲比文學上的努力更能在情感上表現自己。但是為了其母的期望,舒曼仍於1829年前往海德堡大學研究法律。在1830年,舒曼的母親似乎被威克所說服,勉強同意舒曼繼續學習音樂,於是舒曼搬進威克家中,但是不久之後威克與克拉拉一起出外旅行,迫使舒曼向另一位音樂家多恩學習。

這時期,舒曼在音樂之外還有其他的愛好,除了發表他的第一部音樂作品《阿貝格變奏曲》之外並開始寫小說《大衛協會》(Die Davidsbundler)。此外在這時期舒曼還結識了蕭邦。

1832年,由於舒曼與老師多恩關係趨於惡化,於是舒曼決定停止上課。同一年,舒曼試圖利用一種機械裝置來強化他的手指,但卻毀了他右手的第四指,使得舒曼想成為演奏家的希望成為泡影。

新音樂雜誌與克拉拉

1834年,舒曼25歲,與數位朋友一起創辦了《新音樂雜誌》,並擔任主編長達十年之久。在當時大多數的音樂雜誌都相當的保守,這時舒曼常用不同的筆名,推薦評論當時的音樂創作,並嚴辭批評守舊的音樂家們。後來這份雜誌成了德國相當著名的音樂雜誌。此外,在這一年舒曼與威克的一名學生芙里肯訂婚,但之後不久與其分手,原因是舒曼對克拉拉的愛意日見增長。

舒曼與克拉拉的愛情猶如小說般,他們倆是慢慢相戀的。在克拉拉的孩提時代兩人的感情便相當好,但當舒曼看著一位可愛有才華的女孩出落成一位美麗的少女時,舒曼便忘了芙里肯,轉而追求克拉拉。但是威克並不願將克拉拉嫁給舒曼,並且千方百計要將他們分開。最後來在兩人的努力之下,婚禮終於在1840年舉行。

音樂創作

在1830年到1840年這段期間,舒曼主要從事於鋼琴音樂的創作。這時期一些重要的鋼琴作品有《兒時情景》、《展技曲》、《交響樂變奏曲》等。

而在與克拉拉結婚之後,舒曼則轉而專心於歌曲的創作。舒曼喜歡將歌曲匯集而成音樂集。他著名的歌曲集有《女人的愛情與生活》、《詩人之戀》、《套曲》等。翌年,又轉而致力於從事交響曲的創作。這一年舒曼寫了第一號交響曲《春》以及第二號交響曲。

精神病的折磨

不幸的是,到了1840年的晚期,舒曼受到了精神病的折磨,並且開始影響到他的工作。也使得他許多的理想抱負無法實現,作品也有許多未如以往。但仍有傑出的作品寫成,如:《A小調鋼琴協奏曲》、《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降E大調交響曲《萊茵》。到了1852年,舒曼的病況惡化,於是被送往安德尼西的瘋人院,之後卒於該地,結束了這位「音樂文學家的一生」。

兒時情景

第七首 Traumeri

快樂的農夫

a小調鋼琴協奏曲, op.54

第一樂章
第二,三樂章

top

蕭邦

邦,波蘭鋼琴家,作曲家。1810年2月22日生於華沙附近;1849年10月17日逝於巴黎。

早年的學習與發展

蕭邦,這位素有"鋼琴詩人"美譽的音樂家,出生於華沙附近,父親是法國人;母親則是沒落的波蘭貴族。蕭邦七歲便開始學鋼琴及小提琴,同年他寫了一首短的G小調波蘭舞曲。八歲便出現在演奏會,被稱為神童。同時他在華沙學園接受正式的教育,另外亦從華沙音樂學院主任學習作曲。

愛國音樂家

1830年,蕭邦二十歲,他離開波蘭前往德法奧等國演奏,因為俄國人佔領華沙,於是他從此拒絕到俄國演奏,並且再沒有回到波蘭。不過在他的作品,卻充滿了對波蘭祖國的懷念。之後,蕭邦留在維也納不久前往巴黎。

得意時期與戀情

在巴黎期間是蕭邦的最得意時期,他受到當代偉大音樂家、畫家和作家的歡迎,並且是貴族沙龍裡的熱門人物,成為眾多貴族子弟爭相聘請的音樂教師。在這段期間蕭邦很少公開演奏,過著教與寫的平靜生活。

在1836年,經由李斯特的介紹,與女作家喬治桑相識繼而發生戀情。1838年在與喬治桑的子女在西班牙約卡島度冬,此時蕭邦開始出現疑似肺結核的徵兆。於是在1839年及1841-46年,蕭邦住在喬治桑的鄉間寓所休養並寫曲。

悲慘的晚年

1847年蕭邦與喬治桑的戀情宣告破裂。在愛情破裂之後的蕭邦,健康急遽轉壞。翌年法國境內爆發革命,蕭邦因此前往英國。由於長期的健康不良,蕭邦非常的消沉。在倫敦演出最後一場音樂會之後,蕭邦返回巴黎,但再也不能教琴作曲。逝於1849年。

小狗圓舞曲
夜曲
幻想即興曲
英雄波蘭舞曲
練習曲"離別"(日劇"101次求婚"有名的插曲

top

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利契•柴可夫斯基,一位知名的俄國音樂家,相較於同時期的「俄國五人組」(桂宜、鮑羅定、穆梭斯基、林姆斯基-柯薩可夫、巴拉基雷夫),他的作品既包含國民樂派的描述性標題音樂,又有古典樂派的抽像美感,但在浪漫的風格中也富含了俄羅斯的地方色彩,十分的具有個人特色。

早年的學習與發展

於1840年5月7日誕生於一個富裕的中產家庭,從小就對音樂有極度的狂熱,儘管如此,由於他小時候在音樂方面並沒有什麼特殊表現,所以他從法律學校畢業後便在司法部擔任一小職員;到了1862年,柴可夫斯基開始接觸了音樂班,並且研習了有關音樂的課程,終於,他辭去了司法部的職務,開始以教授鋼琴維生並積極從事作曲;他的第一首公開演奏的作品是一組舞曲,於1865年9月時由小約翰•史特勞斯指揮,在帕弗洛夫斯克的露天音樂會上演奏;之後,他開始於俄羅斯音樂協會分會任教,雖然薪水相當微薄,但卻不能改變他想成為一位音樂家的決心﹔隨著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他的作品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注意﹔如同大家所知,他的作品中較知名的有:天鵝湖、羅密歐與茱麗葉、1812序曲等等。

撲朔迷離的感情生活

柴可夫斯基的一生中最困擾他的莫過於他的同性戀傾向,當時的風俗並不允許這種事情發生,可憐的他便將此事長期壓抑在心中,為此他還迫使自己與一曾是音樂學院的學生—安東妮娜•米尤柯娃(Antonina Milyukova)結婚,當然,可想而知這段婚姻並不幸福美滿,兩人共同的生活讓柴可夫斯基幾乎要崩潰了,雖然最後這段姻緣還是以離婚收場但卻暫時遏止了他是同性戀的謠言﹔在柴可夫斯基的生命中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女人—娜婕達•馮•梅克(Nadezhda von Meck),她與柴可夫斯基長期通信並提供他旅遊四處及作曲生活所需的經費,儘管兩人的書信來往相當頻繁也相談甚歡,他們卻有一種共識就是不要見面,即使不巧同時出現在同一場合或是擦肩而過他們也都當作互不相識以保持彼此在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死因成謎

柴可夫斯基的晚年並不同於一般作曲家的窮困潦倒而是擁有相當的名氣與成功,而他的死因卻一直都是個謎,有人說他是飲用生水而感染霍亂而死,也有人說他是自殺死的,還有一種說法是柴可夫斯基怕同性戀的事事跡敗露而自殺的﹔不管如何,他所作的曲子知名度並不因為他的死而有所減弱,甚至流傳至今依舊受到大家的歡迎,這也是所有作曲家所盼望的結果。

芭蕾舞劇

天鵝湖
胡桃鉗
Dance of the Sugar Plum Fairy
Chinese Dance
Dance of the Rees Flutes
Waltz of the Flowers
1812序曲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OP.23)

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弦樂小夜曲

第四樂章

top

 

文/游勝越、徐偉庭